英國的Edward Bach醫生是一位知名的醫生,細菌學家與病理學家。他在1900年代因為自身的重症和治療經驗,認為西醫只關注病症而忽略病人的起因 (整體身心靈狀態),是無法真正治癒病人,因而渴望找到更完整的醫療方式。在他尋找更完整的醫療方式的過程中,他發現, 疾病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是一個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慣和情緒累積,是一個心靈(Soul)與心智(mind)因為失衡而產生衝突的指標。
在愛, 自由與療癒這本書當中提到,過去二千多年來,西方文明經歷了極度唯物主義時代,導致我們天性裡的靈性層面和存在的領悟大幅消失。人們開始追求物質享受,依賴世俗的歡愉,卻忘記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因為唯物主義中做大的悲劇,是造成人們厭世的態度,喪失內心真正喜樂,向外求的歡愉與滿足,只不過是暫時的忘卻本身的困境,最後變成依賴,讓我們全都變成了浮士德 (註: 將靈魂賣給魔鬼的煉金師)。
處於厭倦的狀態,其實會讓自己更容易生病; 屈從於人生,會讓我們變成在生命旅途中毫無覺知的旅客; 在唯物主義下,恐懼會因我們對世俗財富重視的程度而相對增加,而對疾病的恐懼,已經發展到極具殺傷力,恐懼是現今讓疾病惡化的最大因素,所謂的科學藉由媒體傳播給大眾的研究發現,也只是部分的真相而已,有一些因素是科學無法從物質層面去解釋的。而受疾病侵襲的身體部位絕非偶然,只不過是依循因果定律法則,再一次地成為協助我們的指引,因此疾病本身也是有益的,因為那是一個提醒。
而現代的醫學,只專注病症,用先進儀器和藥物去診療,用頻繁的檢測去干擾病患,卻不提升病患最需要的安靜休養和身心舒緩; 也不協助病患了解自己,用相對美德來彌補錯誤和個性中的缺失,去執行讓身體獲得力量,協助心智得到平靜的療法; 只追求延長生命,卻不試圖提升生命品質。只有當我們開始覺察,開始內觀,開始好好照顧自己,療癒自己,開始探索我們的靈魂要引領我們去認識自己這一世的真實面貌,當我們的心夠靜,我們就能更開始與我們的內在靈魂對話,當我們的心靈和心智開始得到和諧和平衡時,身體才會真正康復。而一個人要獲得真正的健康,責任在於自己。
有關父母的職責,他清楚地陳述,父母的職責是一個代代相傳的角色,是一種犧牲奉獻的神聖義務,是暫時的付出,慈愛,保護和引導,教導孩子自主,獨立和自由,鼓勵他們去發展,直到孩子的靈魂接管了他的生命。父母不可因自身的慾望,觀念或期望,去影響,控制或指使孩子,孩子也沒有義務且不應受父母的阻擾或限制,因為每個靈魂化身來到這一世,都是為了依照靈魂為他鋪設的路,獲得經驗與認知,讓人格更完美。
我們所謂的對與錯善與惡的問題,完全是相對的,事實上只是不在適當位置的善; 我們自以為的好事,會因不同時空或不同文化而有所差異。所有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在愛的流動上出現問題,把對自己的愛找回來,然後再把愛散播出去,因為愛,是全宇宙最溫柔也最強大的力量,讓愛的能量不斷循環和回饋,引導和協助他人走向自我療癒之路,因為獲得療癒的關鍵,在於個人的意願和主動性,最終且完整的療癒,終究來自內在,來自靈魂本身。
我們必須擁有對生命的熱情,帶著最大的耐心,將生存看成一趟世界之旅的冒險,去發展真正的喜樂,對周遭的人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去沈浸在對生命的學習之中,習得所有事物背後蘊含的真理,在獲得知識與經驗的藝術中逐漸忘卻自我,用來幫助他人; 不要與缺點抗爭,而是要培養相對的美德 (例如,用培養憐憫心來根除人性中的殘忍),愛滋長愛,恨滋長恨,而真正的喜樂,存在於生活中最單純的事物之中,因為越單純的事物,越是接近偉大的真理。
巴哈醫生相信每個人都有療癒自己的本能,它存在我們的心靈,療癒是一種心靈成長和蛻變的過程,沒有任何一位醫生可以給予,唯有自己才能啟動自我療癒的轉機。因此他開始尋求一種更簡單純淨,不以病症為導向的治療方式。 他開始捨棄科學方法, 改以相信自己天生的治療天賦,聽從直覺引導他往大自然中尋找花朵樹木,進而研發出一系列從植物中能夠對應特定的情緒或心理狀態的花精。而他發現,當他使用花精平衡病人的負面情緒或心理狀態後,病人的許多困擾和病痛就得到減輕和紓解,進而恢復正常。
*註: Bach 因為音譯,中文翻成巴哈, 巴赫,
治療(Cure) vs. 療癒 (Healing)
治療是借由外力(醫生或治療師) 讓生病的人重新恢復健康。
療癒是發自個人內在,一種心靈力量的啟動,意念的轉化,心靈精神層次的進化和提升.
巴哈花精, 是一種療癒(Healing)的過程,不是一種新的另類療法 (Cure) ,因為真正的療癒是以愛與仁慈,來自我們的內心。
巴哈花精是從野生花朵樹木以日曬或煎煮法提鍊而來,是一種針對治療負面情緒問題和疼痛的療法。 他的系統包含 38 種花精,每一種都針對特定的負面情緒。 情緒分為 7 種廣泛的疾病心理原因:
恐懼 Fear
懷疑 Uncertainty
對現況不感興趣 Lack of interest in present circumstances
孤獨 Loneliness
過於敏感易受他人影響 Oversensitivity to influences and ideas
沮喪與意志消沈 Sadness or Despair
對他人過度關心 Cares for others at the expense of self
巴哈醫生當初發明這套療法,就是希望每個人能夠關注自己的情緒,進而達到"認識自己"與"自我療癒"。他留下了畢生的經驗與努力成果,以及一套至今仍被全世界廣為使用的花精系統。英國巴哈花精的商業色彩極少,與靈性層面有相當關連,是因為巴哈醫生相信, “從自己的內在找到疾病產生的真正原因, 才能幫助他們達到自我療癒” 。與其他花精之最大不同在於「使用簡單,鼓勵人人自我幫助,有利使用者個人成長」的無私大愛理念。
緊急狀態下可用急救花精,但一般情況會建議針對個人當下的情緒使用特定的花精,效果會更直接明確,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 可與我預約諮商。
*註: 花精 (Flower remedies)和精油 (Essential oils)是完全不同的產品。